黄河备防石五十年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6-09-05 09:36:53   52941

我出生在黄河之畔,生长在黄河岸边,高中毕业后又有幸成为一名黄河工人,一生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孩提时就玩耍在黄河大堤上,现在更是离不开黄河,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黄河备防石的储备和采运过程。

上世纪60年代,我们几个调皮的孩童,经常在黄河大堤的坝头上借助那些码放整齐的“柴火垛”来捉迷藏(实际是储备的防汛软料,作用同备防石),“柴火垛”檐下马蜂窝特别多,我们时常被蜂蜇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柴火垛”逐年减少,而多了一些“石头堆”(就是现在的备防石),后来“石头堆”全部取代了“柴火垛”。

童年时代我记忆最深的事,就是那些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的船工从船上向坝头上背石头。他们背着沉重的石块,驼着背,弯着腰,迈着沉重的步子,从风帆木制小船上,一步一步踏上跳板,爬上陡峭的坝基,再把石块堆放在比较平坦的坝面上。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黄河河道里的木帆小船已不多见,原来那些装在两甲板上不足三五方石头的小船更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拖轮船和自动驳船。一艘拖轮能拖着三只船,装石可达150方,一艘自动驳船也能装一二百方,只靠船工卸船已是不可能了,于是河务部门就安排沿黄生产队集体卸运。高中刚刚毕业的我也加入了背石头的队伍。在那个年代,还是人民公社、“大锅饭”、“吃工分”时期,因为背石头是一项强体力劳动,生产队把所得的报酬直接分配给个人,社员们背石头的积极性特别高涨。

上世纪80年代,黄河河道里承运石料的轮船也在逐年减少,其他船只基本不见,石料运输逐步被拖拉机和拖挂汽车所替代,防汛备防石也由此从水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汽车、拖拉机能直接运到卸货地点,卸车费用也远远低于卸船费用,可是公路运输的途中费用要比水路运输多。这个时期,我已经正式成为河务部门的一名职工,担任滨县修防段张肖堂河分段保管员,该段的石料管理、卸车、卸船都由我负责。回想起来,最难落实的就是卸船,这种苦力已经没人再愿意干了,等好多天船才能卸下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河河道任何船只都没有了,不知道是黄河断流的原因,还是浮桥的缘故,反正黄河河道再也不适应通航,也从此结束了防汛备防石的水运历史。r4ybYW5crX.jpg

进入21世纪,石料全部采用翻斗自卸车运输,装、缷、运全部是机械化,备防石垛方除去垒墙、抹边、封顶用人工外,其余都是用机械,大大节省了人力,并提高了工作效率。石材质量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提高,过去济南以下水运石料大部分用的是济南将山石材,现在滨州、东营、淄博的汽运石料大部分是四宝山、青州石材,对防洪工程建设和备防石垛方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的备防石,方量、标牌、位置等都是统一的标准,并根据各自险工、护摊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设计和造型,过去的“柴火垛”“石头堆”再也看不到了。

(作者:兰登滨)

责任编辑:王光磊 实习编辑:张文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