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乡村女教师商希华:苦练“十八般武艺” 打通乡村美育“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21-11-15 14:49:43    作者: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李民 宋丹丹 石孟娜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黄河畔,在胡同口、庄稼地、老宅子,一位女教师带着一群乡村少年写生——这是惠民县清河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日常。

这所农村初中,传承着清河镇木版年画等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年画、剪纸、国画、书法、篆刻等社团,多次在省市大赛上获奖。如在去年在全国环球自然日科普绘画大赛上,师生四人均获省一等奖,山东省教育报等媒体纷纷点赞。

这一切,离不开一位30余载默默耕耘的乡村女教师——商希华。

▲清河镇中学老校

曾与老鼠作斗争多年,却在年画中找到了乡村美好,如今她的剪纸工作坊获得省优认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

惠民师范毕业后,还是个小女孩的商希华被分配到清河镇中学任教。

当时,学校各方面落后,几排破败不堪的教室,冬天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到雨雪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答。教室虽破却很拥挤,一个屋最多时能挤上70多个孩子,老师讲课都转不开身。而在教师宿舍呢,经常跑进蛇和老鼠,胆小的女教师被吓得花枝招展甚至连夜回家。

与老鼠做斗争的日子虽苦,没有改变商希华的坚守之心。

因为农村娃的笑脸虽然常带尘土,但拥有最美好的纯真。看似困苦、乏味的乡村,也饱含着少有人知的财富,比如清河镇木版年画。

通过走访老艺人,商希华得知,这年画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甚至有“天津血统”——清初,艺人王画三从天津蓟县来到了这里,年画技艺随之散播。有清一代,曾经繁华的清河镇是“家家画店、户户印刷”,年画渐渐成为本地的标志性文化。如此丰厚的人文传统,这成为商希华发现乡村美好的开始。

近年,它成了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正是从娃娃抓起的传承。

学生连信凯说:“我出生在清河镇,以前竟然不知家乡有传承几百年的非遗——清河镇木版年画,它精彩可又孤独。商希华老师把它的美一点点介绍给我们,并让我们在心头、指尖传承,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从年画开始,在商希华的推动下,学校组建了很多美术社团、兴趣小组,形式多、内容全,有木版年画、剪纸、吹塑纸及版画、书法、国画、剪贴画等一系列兴趣社团,深受孩子们喜爱。而她负责的剪纸工作坊,代表滨州市申报省优秀工作坊,成功获奖。

商希华教过历史、地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全科教师”的长期经历让她有了打通美育“任督二脉”的能力

最早,学校不仅设施差,当时老师也少,学科开设不全,商希华先后曾担任了历史、信息技术、地理、美术等学科教学。也正因为长期的“全科教学”,商希华练就了跨学科思考的本领,掌握了很多不同科目的技巧。

如今,各界呼吁中小学打通学科壁垒,这让商希华这个农村学校的“美术字典”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比如去年的科普绘画大赛,是复合型比赛,比的就是科普、绘画和地理三门学科交叉地带的掌握能力。其他学校,或因美术功底弱,或因科学素养有欠缺,很难透彻理解主题再作准确的艺术表达。而商希华师生胜在了贯通上。

这些年,商希华始终注重美术学科与音乐、语文、历史等学科关联,积极贯穿地方校本内容。这种复合型比赛要求,反而成了她和学生作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地方。爱篆刻的同事李民笑称,商老师的教学,仿佛打通了美育的“任督二脉”。

其实,注重学科关联,也是今天清河镇中学整个学校的追求。如目前该校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海洋博物馆馆校共建单位。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语文和音乐老师联合举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配乐,乐配画”等创意活动。活动中,对于好作品展览,最优秀的作品就装裱起来挂在宿舍公寓楼与教学楼的楼道中展示。

无论是哪个美术门类、执教哪个学科,商希华都全力以赴。

如她本人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多次获奖,计算机教学在中考中连续获得好成绩,辅导学生接连在2004年、2005年、2006年的全省电脑制作、电脑设计比赛中获二等奖。2005年,她的学生在惠民县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2015年,她被评为惠民县优秀校园艺术工作者。在2018年,在全市创客大赛中,她带领的木版年画队受到一致好评。2021年,她在全市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2021年,她在市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获二等奖。

从四处漏风的老破小到整洁明亮的教学楼,从与老鼠作斗争的宿舍到省级优秀工作坊,商希华30余载奉献,从一个小女孩到如今有了不少白发。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乡村越来越美好,农村娃越来越有劲头!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