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二期名师工作室赴淄博研修感悟

发布时间:2020-12-21 08:54:59    作者:胡香荣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2020年12月10日至16日,笔者有幸作为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区域工作站站长,与150多位工作室成员赴淄博进行集中研修。本次研修聚焦名师和名师工作室两个方面,通过主张凝练与实践、教育经典与前言、教育科研与积淀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创新四个模块,基于工作室的现实困惑与发展需求,展开培训。来自上海、南通、南京、北京、淄博的专家、学者和名师分别报告分享各自的研究历程和经验心得,使我受益匪浅。现介绍主要收获和感悟如下。

1、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

什么是教学主张?估计大多数老师跟我一样在培训之前是陌生的。来自南通教科院的冯卫东院长认为,教学主张是点亮教育人生的“灯”,因为它能照亮我们的课堂生活乃至教育人生,主要指“主张者”关于自我教学行为的、比较上位的、能涵括与统摄多种或多个更为具体教学认识或理念的、总体性的“教学观”,一般而言,这样的主张可以用一两句概括性很强的话语——“专业生命中的‘金句’”来揭示与表达。一言以蔽,它是对“教学是何物”(如陆志平“教学是师生一起学习的过程”)、“教学为何旨”(如冯卫东“为‘真学’而教”)、“教学走何路”(如李吉林“情境教学”)、“教学表何征”(如许卫兵“简约数学”)、“教学向何境”(如沈峰“自在、自然、自如,是我追求的教学的境界”)等本体性(或者说根本性)问题的回应、回答和倡导。

为什么要有教学主张?冯院长非常赞同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所言“名师应当是思想者”的观点,他认为凝练教学主张的理由有:(1)可以做“明师”,过一种明明白白的教学生活。“明师”或许才是我们一辈子要追寻的终极境界。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2)立“主帅”,使实践行为不(再)是“乌合”之举。“主帅”一说出自清人王夫之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思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实现“整体性涌现”;也可以讲,从“自发摸索状态下的算术级增长”走向“自觉探索状态下的几何级增长”;这还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发育。(3)重组合,在元素新构中激活经验与智慧。如冯院长曾挂职的南通市第二中学,先前很多老师其实都有着一种隐在的“教学主张”:“教学即告诉。”2014年开始进行深度教学变革、课堂转型,切实实施“助学式课堂”,取得显著成效,列入“南通市首批课改样板培育学校”。就此,他为学校提出“从教学走向‘学习帮助’”的教学主张。“告诉”和“帮助”主张之下的课堂结构、行为等都会有显著不同;主张改变了,课堂则必须重构。教学元素是相对稳定的,不同主张之下,元素的组合方式、样式和样态一定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样的原料,在不同菜谱“规定”和不同厨师操作之下,最终“菜品”不一样的,甚至迥然不同。(4)成“名师”,以品牌的效力引发更大的“正能”。与其说,是名师在影响着更多普通教师,不如说,是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相应的教学品牌不时吹响着“集结号”,带领大家朝着一个理想的境界进发。

如何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冯院长提出了几条途径:(1)从过往鲜活的教学经验中“长”出来。如冯院长观摩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陆志强老师《有理数的乘法》和《多项式》等课后,炼制出“变构学程,裂变学力”的教学主张。“变”的本义是:弹琴时手指在不同琴弦间移动。由此得到教育启示:变着法子让课堂“活”起来。有了好的教学主张,在它统领之下,我们可以把普通和常态的课堂行为变成基于“有思想的技术”的系列课例研发。优秀教师的专业“生长点”乃至人生幸福的“增长极”也在这里:从“上课”走向“(教学主张下的)课例研发”。(2)在当下之“实然”与未来之“应然”之间的裂谷间“树”起来。如冯院长指导海安海陵中学做“经历教育”、“经历学习”和“经历课堂”等的实践研究;研究的对象即成了这个学校的教学主张,即“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3)于典型课堂中提取精髓,把内蕴的可复制因素价值“放”出来。如南通市崇川区城中小学徐云在意象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竹韵》二度重构的基础上,提出“相信儿童,改造问题”的教学主张。要“改造问题”即给予学生挑战性任务:让学生以“竹”为题写诗,而非零碎的问题和代替美术老师任务的“画竹”,这样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一首首的富有童趣的诗句让课堂活色生香。(4)把平素已做、想做和能做的理念、策略等“接”起来。如南通开发区教研室杨万东老师在冯院长指导下生成了“理错(兼有‘理解’与‘化错’二层含义)教学”的主张和初步模型。(5)由学校文化中萃选基因,将课堂变革之矢“射”过来。如南通高师附小校训“大生”由冯院长拟定,该主张缘起于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实业”,创建南通师范(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等学校。他们在不到六年时间里,很好地经营了“大生文化事业”,2018年,在冯院长深度参与下,成功申报省前瞻性教学实验改革项目——《基于张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课堂”建设》。“大生课堂”要义:以学生为大,让孩子站到课堂的中央;以生命为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以生长为大,让教学赋予儿童以“获得”和“获得感”。 “大生课堂”的要素(要素性范式):

“大生课堂”是dashing (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课堂:

d—destination 目标(明确的)

a— appreciate 欣赏

s—student  学生(站在中央)

h—habit( 有良好行为,特别是思维)习惯

i—interest  兴趣

n—new  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g—grow  生长

怎样表达教学主张?冯院长给出了如下方法:(1)学科宣言,是学科性质、使命等的认识,对学科“教学育人”的承诺。如南通市如东县景安初中的    语文——在阅读中感知生命,在思考中体悟人生,在倾听中涵养智慧,在表达中锻造能力。数学——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在表达中训练思维。英语——负载传递外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延续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行程。思想品德——奏响时代主旋律,实现幸福人生梦。(2)教学誓言(口号),如泰州董旭午:“让语文回家,走生活化教学之路。”省教科院吴举宏:“让生物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的‘理科’,让生物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的‘实验学科’。”省锡山高中唐江澎“体悟语文”主张核心理念:“为个人意义的产生。”(3)“树旗”,如南京吴勇“童化作文”,苏州太仓王晓春“精致语文”,南通王爱华“三味语文”、蔡宏圣“和谐数学”、张霞“寻理课堂”(寻-循-巡)、连云港马建明“开放语文”、宿迁李朝宝“思·品政治”,以及浙江湖州盛新凤“和美语文”。(4)概念组合、关系呈现,如合肥市稻香村小学的“‘孕穗’课堂,相生共长”,广东潮州小学英语柯秀红名师工作室“‘用情’英语,养于平素”,中国教师研修网名师培训班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即离’生活,浅入深出”。(5)简明的议论性散句,如“物理,就是在具身认知中‘悟理’”,“神入,在历史的纵深处对话”,“在隐蔽目的的活动中陶育‘自然之子’”。(6)类比,如福建李钢的“不饱和教学”,浙江省温州龙湾区名师培养对象王小莲老师的“基于并高于学情的攀登式导学”。

最后,冯院长还强调了炼制“教学主张”的原则与注意点。(1)炼制“教学主张”的原则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旨在“学习”,应适当“转向”,兼顾共性,能凸显个性,长程观照,可有所“嬗变”,切己可行,求“最近发展”。(2)炼制“教学主张”的注意点:最忌“客里空”,杜绝行思相悖,也忌凭感觉,远离“无根”臆想,警惕片面性,慎出惊人之论,谨防奇、艳、怪,戒除矫情言语,少讲“普通话”,力避千篇一律。

冯院长的报告如同一盏灯,照亮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前行之路。教学主张的凝练,让我们对教学目的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每天所做有了清晰的方向,有助于教师锤炼自我独特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无痕语文与无痕教育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凤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迪灵感的媒介,撒播幸福的天使。痕迹过于明显的语文教学丧失了语文应有的意味。针对语文教学中意图过于凸显造成的“目的颤抖”,教学视野狭隘,方式枯燥造成的学生“被语文”,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压迫,师生关系不和谐留下的伤痕,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积极探索消弭“痕迹”的方法,于2008年在国内首倡“无痕语文”教学主张。

她指出“痕”包括过于功利狭隘的应试之痕,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压迫之痕,机械不变的模式之痕,生拉硬拽、强硬灌输的方式之痕。“无痕”则是指“没有伤痕,没有阴影,没有痕迹”。

李老师认为,优秀教师教学上的成功首先是师生关系的成功。其核心是师生心灵悦纳,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她特别关注师生关系与教学形态,研究初中生身心特点,了解其真切诉求。以母亲经营家的方式,将语文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开学、节庆、学生生日、偶遇情境中,在登山、赶海、春游、秋游、赏月、踏雪寻梅、参观、采访等精心策划的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密切师生、生生情感,开拓文化视野。让儿童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集体归属的安全。在教学方式上寻求变革性突破,形成开放、综合、灵动、机敏的教学特色。打破教材结构,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的需要做大量调整与补充。将明晰学习与不明晰(内隐的)学习巧妙联通。在和学生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从学的需要出发,将链接作为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无痕融入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浑然天成,助益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感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向丰盈厚重。在实践建构基础上,对无痕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不仅明确知识素养,还关注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要求。李老师依据神经科学的理论,总结出要培养具有同感社会情绪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率先垂范,首先成为具有同感能力的人。因此,她主动与学生同感,与文本、作者、编者共情,在此基础上着力让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同感,与伙伴共情。在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向,彼此欣赏、互助合作中发育心智,不着痕迹地培育善解人意的心灵。

最让我钦佩的是,李老师为了备好一节课所下的功夫。比如对于别人不愿意上的《纪念白求恩》一节,她却很喜欢。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翻阅了大量传记资料,从中了解到白求恩在来华之前的优渥生活,和毛泽东三个小时的深切交谈,为中国伤员救治提出中肯的建议,牺牲那天不幸因为伤员的骨刺伤手指而感染败血症等,这些情感素材辐射到文本中,更加让学生体悟到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般老师只是看到各种亲情,而李老师通过阅读查找知道,作者是在母亲丧偶极度悲伤的情境下与家人一起散步并写作此文,旨在让母亲从南方初春的田野美景和家人的陪伴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暗示出生命的轮回。这样一下子就抓到了文章的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如此,就可以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生态,让师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真诚友好的交流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教学上的无痕也可以延伸到整个教育环节,包括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建设和课外实践扩展项目等。只有当教育者真正忘记和忽略了“有痕”的刻意作为,“无痕教育”才有希望。

3、阅读、反思和成长

来自淄博的齐鲁名师张利平分享了“名师阅读与文化成长”。学习状态就是张利平的存在状态。她每天坚持阅读、背诵经典(她说,开车上班的15分钟路上可以背诵一首唐诗),每天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她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名师的阅读故事,比如史建筑的规范阅读,刘建宇的专项阅读,李秀伟的海量阅读,刘国军的寂寞阅读,陶继新的分享阅读,朱永新的终极阅读和于漪老师的中国阅读。这让我不由感慨:名师都是好的阅读者。

张老师还分享了对教学的反思,她借一幅画“鱼牛”,向我们说明,学生的主观意识是学习实现的决定因素;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起点是学生原有经验;教学需要老师设计有效的活动,帮助孩子进行意义建构,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教学清晰和有效的活动设计;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动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她认为学习目标不是老师制定好,学生“读”一下就行了,而是通过了解学情自然生成的学生内心认可;加强实践性和体验性可以避免错误建构。

张老师虽然是一位化学老师,却始终不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比如她读《红楼梦》已经五十多遍了,可以几分钟将老子的《道德经》倒背如流,等等。她告诉老师们,多读经典,走向传统的文化成长,才能深切体会“克己修身、中庸之道、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文化内蕴。她还说,读诗词,让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家,比如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具有不同的意境和情怀,但却各有千秋,各美其美。

此外,我们还聆听了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课例研究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报告,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每个成员都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每个工作室都提出了各自奋斗的愿景和发展计划。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的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互相督促,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正如梁主任在总结会上所言,来自高中的成员,一开始脸上都很严肃,经过和小学初中的老师接触,这几天脸上也看到了笑容。的确,高中因为高考的压力,我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投入有关研究活动,但是,经过这几天的培训,我们发现,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而且研究活动也可以变换形式寻求创新,比如在线上进行课堂观摩和课例研讨等。挑战与机遇并存,虽是严寒冬日,每个人心中已经燃起了奋进的火焰。我们清醒的意识到,再好的愿景,如果我们不去做,并努力做好,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短暂愉悦。唯有饱读书籍和投入教研的切实耕耘,才能迎来万紫千红和硕果累累的无悔奉献。

作者单位:沾化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