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三河湖镇的核心民生

发布时间:2016-08-25 10:39:41   

编者按: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发展战略指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同样,一个地方、家庭的竞争力关键也在人才。  近年来,滨城区三河湖镇作为一个仅有4.5万人口的农业乡镇,考录国家外交部、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交通部、水利部等部门单位的公务员8人,有6人在中央警卫局、国家安监局、中纪委、301医院等单位供职;每年都有10多人考研深造;每年高考有10多人考取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11、985高校;义务教育毕业率100%,高中、高职就读率90%以上……  即日起,本报推出《三河湖教育现象解析》系列报道,分别通过镇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等层面透析三河湖镇这种人才辈出的教育现象。

三河湖教育现象解析①

近日,301医院正营职干部吕延军跟另外几名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到母校三河湖镇第一中学,并在曾经读过书的教室流连辗转,因为这座曾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毕业学生的教学楼即将拆建。  “七八月份以来,少将吕国栋、国家安监局巡查徐宏达等一拨拨曾经在三河湖镇第一中学就读的学生分别来母校故地重游。”该校校长于爱民介绍说,学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原名滨县第二高级中学,1980年代初更名为堡集中学,并于1986年举全镇之力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当时惠民地区农村中学第一座教学楼,1988年正式投入使用。今年该镇又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600多万元,计划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可彻底解决全镇中小学存在的大班额问题。  据了解,作为纯农业乡镇,截至2015年三河湖镇财政收入不到2100万元,而仅2012、2013、2014年连续3年建设实验学校小学部综合教学楼、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的财政支出分别达1100、1370、1680万元。早在2004年,在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的情况下,该镇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了当时滨州市农村学校惟一的全日制公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并于2006年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成为当时滨州市农村教育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成为三河湖镇党委、政府历届班子的共识,教育被摆在该镇民生工程的核心位置。  2015年2月,该镇党委书记薛爱民上任伊始,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教育,不止一次到6处小学、2处中学问计教育发展。就在此时,三河湖镇中心小学综合教学办公楼建设尚有200万元的资金缺口,正在建设的学生餐厅、运动场工程更是难以为继。为此,该镇党委研究决定,由一名党委班子成员盯靠,跑项目、跑资金、协调工程队和相关部门,从而确保了教学楼的如期启用,700多名孩子不仅吃上了热饭,也有了标准的运动场地。  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一直是困扰三河湖教育的难题。800多个孩子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牵扯家长的时间精力不说,道路安全更是大问题,镇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薛爱民多次到教育局、交通局、交运公司等单位协调沟通,最终在区政府主要领导支持协调下,8辆校车于去年10月底正式启用运营,从而结束了三河湖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历史,千余家长了却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成了三河湖人的庄严承诺。2015年,在薛爱民的倡议下,三河湖镇成立了爱心教育发展基金,并深入开展起了“手拉手 托起明天的希望”贫困生结对帮扶活动。目前,已与辖区188名贫困家庭孩子结成了帮扶对子,并发放教育基金15万元。  “我们开展的这项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帮扶,更注重从精神上对孩子进行抚慰和关怀,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薛爱民说。

(通讯员 胡德民)

附件: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